1955年生,字寧伯,乳名阿成。台灣省高雄市茄萣區嘉定里人。生父母不詳,成長困頓。
多采多姿的漁村生活,填實了童年的美好回憶。於高雄縣茄萣鄉成功國小就讀期間,功課一向名列前茅,更喜歡塗塗抹抹,參加各項美術比賽,均有不錯的成績。所使用的工具也只是那一千零一盒的Crayon。(粉臘筆還是獎品呢!)有一次代表學校參加全縣寫生比賽,沒有畫板,只好拿塊記帳用的黑板充數,在坐車赴賽的途中,不知招來多少異樣的眼光,當時熱酣尷尬的面頰,真不知道該如何躲藏才好。漁村生活不可或缺的零散工作,像織漁網、拾豬屎、撿柴火、摸螺仔,或是颱風天賣糖貢,酬神野台戲棚下賣棗仔糖、冰棒、炒玉螺......等,對窮困的漁村子弟而言,有如流水帳般不停地輪迴著。為改善生活,幾乎每天清晨四五點就得到各垃圾場拾荒,並須趕在上學之前完成。在每一趟拾荒的路程上雖是辛苦,但天馬行空地幻想著將來生活如何改善的情形,已在清晨無喧路途上塞滿了整個腦袋。
藝術的啟蒙
進入師專後,隨即參加繪畫社的活動,並受到王家誠、張育華、劉文三、汪文仲、陳泌禎等老師在素描、水彩及油畫的啟蒙。為了扎好素描的基礎,也曾私下與同學王鴻嗚到曾培堯老師(已故)的畫室練習素描。在師專時代的舊美術教室裡,也有過一段美好的繪畫時光。與當時幾位學長如吳永洪、洪明燦、蔡宏霖和同學林振忠、王鴻嗚、蕭瓊瑞及學弟郭俊良、陳瑞文等有過論畫的情誼。特別是美勞組選組前,與林振忠、王鴻嗚等三人幾乎每天清晨三點即起來練習繪畫,直到升旗前才帶著彩色的雙手,匆匆捏著饅頭和著顏料囫圇吞下,即使到正式選組之後也一樣瘋狂作畫。
1996年拜學同鄉前輩畫家林天瑞先生門下,期間加入高雄市美術協會與高雄市藝術聯盟等畫會,並積極參與歷年的畫會聯展活動。
1999年受託於台北市立美術館研究有關"日據時期台灣東洋畫探源"之工作,告一段落之後,對於創作有了另一新的體驗。為追求藝術創作的那份執著,自忖已歷經從小學、中學到大學近卅年的教學生涯應可告一段落,決定在2006年2月1日正式自高雄市小港高中美術教職任內退休,並著手成立"笠園畫室"專心投入油畫的創作,作為藝術創作啟航的新步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