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長於民俗繪畫世家,自幼跟隨已被公認為國畫與民俗彩繪大師的祖父潘春源及父親潘麗水習畫;除接受紮實的技藝訓練外,更獲得家族真傳,將上兩代多年研究所得集於一身。
本身對於寺廟門神的彩畫、人物壁畫、樑枋人物畫及紙本神像畫最感興趣,尤其在構圖部分上擅長於人物造型的掌握,特別注重其色彩、神韻及線條的表現。至於在傳統技藝部分,則堅持使用傳統的材料和並依古法程序製作;繪畫技巧上則以古典國畫表現,不受西方素描手法影響。從事寺廟彩繪工作三十餘年,長時間花費多心思鑽研古典繪畫技巧及傳統材料之製作,希望能融合家族所傳並創造出自我風格。
由於家族的下一代不再繼續往寺廟彩繪的工作發展,爲使這項民間技藝能持續傳承,自22年前開始,便開始以傳統的師徒制方式收取學徒;但因需長時間的技藝傳授,至今只有5位學生出師,這些學生目前也全都投入了寺廟彩繪的工作,並且製作出不少優異的作品。因為傳統民間技藝一直是以師徒制的方式教授,而從事這方面工作的匠師皆無任何認可證書如學校修業證書,雖然也常以『這項工作是做給天看的』來勉勵自己,但仍十分希望多年的努力能夠獲得肯定。
家中父祖輩皆從事專業繪畫工作,祖父 潘春源
先生於1909年於府城開設畫室,1920年代以自學方式並觀摩來自大陸沿海唐山師父之畫法,奠定府城潘系寺廟彩繪之基礎。
自幼受到祖父 潘春源 先生及父親 潘麗水
先生(1993年教育部民族藝師薪傳獎得主)之陶冶,即對繪畫深感興趣。閒暇時,在家中臨摹各家畫譜與字帖,並畫人物及花鳥自娛,同時亦擔任父親寺廟彩繪工作助手,從填色、安金等基本工夫學起,及長技巧純熟,於1976年正式繼承父親之衣缽。
近年來鄉土教育興起,讓傳統建築彩繪受到較多的注意,然而在傳承與開創仍有待努力,於是他在工作和教學之餘,關心、參與古蹟修護工作,並嘗試運用其他媒材做不同題材的創作。因此,除了歷史題材、佛道教題材之外,亦蒐集中國北方和西藏彩繪圖片,以及現代水墨畫畫冊、現代畫法輯冊以為觀摩進修,期許為近百年歷史的潘系彩繪注入新意,為傳統彩繪開創新局。 |